为什么叫水稻
水稻的祖先是在淹水的沼泽地区生长的,形成了要求水层的特性。但长期淹灌或死水一潭,不仅对水稻生长不利,还易发生病害,造成减产。所以必须采取“活水养稻”的办法。
水是稻的命,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即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生理需水是指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和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的水分。生态需水主要是为水稻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生理需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水是稻体的组成成分。据分析,水稻组织的含水量约占鲜重的75—80%,高的达90%以上。
(2)水是水稻制造有机物的原料,水除作为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外,也是代谢物质中很多物质合成的原料。
(3)水是水稻体内物质的主要溶媒。体内物质的变化和运输,必须先被水溶解才能进行。水稻吸收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也必须先溶于水,才能被根系吸收,随水分向上运输,送到地上部分。
生态需水,是水对水稻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温度、空气、养分等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是:
(1) 以水调温 水既可以保温,也可以降温,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即1克的水,温度升高1度所需的热量)很大,通常为1,而干土为0.5,空气就更小。所以早春气温较低时,采取浅水勤灌,或日露夜灌的办法有利于提高泥温,促进禾苗早生快发。寒潮期间灌水可保温,高温季节活水深灌可降温。
(2) 以水调气 在稻田土壤中水和气是一对矛盾,水多气少,湿润则气多。生产上采取间歇灌溉、晒田、露田等办法,不但可节约用水,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水和气的矛盾,增加土壤中的氧气,促进根系发育。而淹灌时大气中的氧气必须通过水层才能进入土层,扩散速度比在空气中低了1万倍。因此长期淹灌就会使土壤还原性增强,产生一系列有毒物质,毒害根系,引起病害。所以说水是稻的病。
(3)以水调肥 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水稻所吸收,同时水层又能提高水稻对氮、磷、硅、铁的吸收,降低对钾的吸收。因此调节田间水分就可以控制水稻对肥料的吸收,使水稻朝着高产的方向转化。如分蘖期保持浅水层,能促进水稻对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早生快发。分蘖末期晒田能降低对氮、磷的吸收而促进钾的吸收,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促进壮秆大穗。
这些都是稻和水的辩证关系,说明水稻既需水又怕水。田间管水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它这一特性,实行科学灌水,促进禾苗健壮地生长发育,实现水稻高产。